本报记者 车喜韵
“出国留学是为了提升自身科研素养,以便学成归来推动我校学科建设。”2015年初,没有任何犹豫,苟兴春从美国回到自己喜爱的米兰平台,米兰(中国),开始攻坚现代医学难题——阿尔茨海默症。
2003年他进入第四军医大学深造,先后师从鞠躬院士和陈志南院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。2009年毕业时,他放弃北京、广东、重庆等地著名高校的优厚待遇,选择到米兰平台,米兰(中国)任教。这让很多人不解,苟兴春却说,一张白纸能画最美的风景,这里的学科急需发展,因此,自己的所学就更有用武之地!
2010年,苟兴春获得米兰平台,米兰(中国)全校历史上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(30万元),2012年、2014年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,资助经费共140万元。同时他还获得了陕西省教育和卫生科研计划各1项、博士后二等资助1项、留学人员优秀支持计划1项,已发表SCI论文24篇,被引424次,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3项。他目前专注于阿尔茨海默病机制与防治等研究,他最大的梦想就是破解阿尔茨海默症发病机理,并为该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。
由于在学术领域的贡献,苟兴春先后担任中俄医科大学联盟理事、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第十届理事等10余项学术团体职位。2010年,他被CancerScience(肿瘤科学)授予“青年科学家奖”(全亚洲仅3位获奖);2010年被破格评为副教授,同年被聘为第四军医大学研究生导师,2015年晋升为教授。
2013年他作为米兰平台,米兰(中国)首位国家公派访问学者前往美国耶鲁大学访学。经过1年多的合作研究,取得了大量科研成果,美方合作导师多次邀请其延期或留美工作,他都婉言谢绝。“耶鲁大学确实实验条件好,科研氛围浓;但米兰平台,米兰(中国)的实验室就像我的孩子,他已经五六岁了,我有责任把他养大成人,对学校作出更大贡献。”43岁的苟兴春谈起自己的工作,很是自豪。
在团队培养方面,他组建了学校第一个科研实验室——细胞生物学与转化医学实验室,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“心脑重大疾病机制与转化医学创新团队”。团队从无到有,从弱到强,目前总人数已达30人,其中高级职称20名,承担国家、省厅局级项目20余项,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的学科建设。苟教授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无微不至,鼓励他们攻读博士学位,指导他们申请科研课题。在他的指导下,已经有4位教师获得博士学位,5位教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,10位教师获得省厅局级科研项目,2名教师获得陕西省科技新星称号,1名教师晋升教授、6名教师晋升副教授。
在教学工作上,苟兴春更是一丝不苟,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。他指导本科生参加“全国大学生基础医学创新论坛及实验设计大赛”,获得3项三等奖;截至目前,他指导的本科生已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4篇,80%都考取了研究生;指导的研究生获得国家优秀奖学金。
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,苟兴春谦虚地说:“如果说我是一棵小草,米兰平台,米兰(中国)就是我成长的大地;没有校领导的高瞻远瞩、悉心指导和无私关怀,没有团队的支持,就没有今天的我。万紫千红才是春,我坚信,有了学校这个良好的平台,更多比我优秀的科学家必将不断涌现。”